通过上半年经济运行和财政数据可以看出,二者实现良性互动,也就是经济持续恢复为财政收入企稳回升提供了坚实基础,积极的财政政策则有效助力经济顶住压力、实现正增长。在推动经济恢复中,需要继续保持财政政策力度,做好大规模留抵退税和其他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工作,筹划新的财政增量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公布的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显著回升。下半年,货币政策走向、政策发力重点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近期,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回应了这些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
造成目前美国通胀高企局面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供应链受阻导致供给短缺,从而推高能源和食品价格,美方的激进加息并没有对症下药,长期看也无法解决供不应求的问题。考虑到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其当务之急应是多做有益于全球供应链畅通稳定之事。
近日,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筹组今年第一期6.8亿元银团贷款,多家银行增额参团,引发金融市场关注。银团贷款通常是指由获准经营贷款业务的多家银行采用同一贷款协议,向借款人发放的并由同一家代理行管理的贷款。通过银团贷款,企业能在较短时间内筹措较大金额的资金,减少筹资事务,降低风险。通过银团贷款的授信,也能扩大企业影响,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筹资能力。
“地量”公开市场操作仍在持续中。7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3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为2.10%,与此前持平。
最新数据显示,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5%,较上个月涨幅扩大0.4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叠加国际通胀高烧不退等因素,下半年国内通胀水平与货币政策走势引发关注。
今年受俄乌冲突、欧美等国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叠加影响,国际玉米、小麦、食用油等大宗农产品价格跌宕起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大米价格涨幅较低。究其原因,除了俄乌冲突对国际大米市场影响不大这个因素外,主要是亚洲国家水稻自给率普遍较高,水稻金融化程度不高,国际金融资本炒作空间有限。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多点散发给实体企业带来较大影响。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提出,聚焦供应链产业链运行中的痛点难点,提供针对性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举措,促进商业银行有效支持实体经济。《通知》强调,金融机构要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要针对企业特点开发信用贷款产品,提升信用贷款比例,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优化场景化线上化融资产品,提供非接触式金融服务等具体举措。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效,将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执行到位,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随着不良资产处置规模的增长,其中潜在的风险也日益显现出来。监管部门近段时期披露的一些案件显示,在不良资产转(受)让过程中,个别机构存在投前尽调、投中审核管控不严,关键业务节点及相应岗位人员监督制约缺失,甚至有内部关键人员利用其掌握的处置信息大肆受贿敛财或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形等。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专家表示,《通知》坚持问题导向,对信用卡发卡管理、信用卡息费乱象等业务明确监管要求,将推动信用卡业务从“跑马圈地”的粗放发展阶段迈入专业化、差异化、精细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_2)余额258.15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2.8个百分点。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81万亿元,同比多增6867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7万亿元。